当前位置:首页 > 社员风采 > 社员风采

【成都九三先贤】周雪鸥:终生致力于教授数学与发展数学的九三人

发布时间:2023-09-19 14:56 浏览次数:1682 作者:覃建军

周雪鸥晚年的照片(川大档案馆藏)


周雪鸥(1902.12.4-1975.3),曾用名周燮欧、周鉴西,安徽滁县人。九三学社社员,中共党员。1924年毕业于国立东南大学(今南京大学)【1】,留校任著名数学家和教育家、中国近代数学的创始者熊庆来【2】的助教。曾在东南大学、西北大学、中央大学(今南京大学)任教,1945年推选公派出国深造,于1946年获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硕士学位,1947年11月归国后,先后在重庆大学、四川大学任教授,是我国终生致力于教授数学与发展数学的教育家。


周雪鸥于1951年8月在重庆大学加入九三学社,介绍人是谢立惠【3】和柯召【4】,曾任重庆大学理学院九三小组组长。1952年至1956年,任九三学社四川大学支社主任委员。1954年9月,九三学社成都分社成立筹委会时当选为委员。1956年5月、1958年10月、1962年1月,当选为九三学社成都分社第一、二、三届委员会委员,兼任副秘书长。1957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7年当选为成都市第二届政协委员,1966年当选为成都市第五届政协委员。1975年3月去世,享年73岁。

1956年5月,九三学社成都分社第一届委员会合影

(二排右一为周雪鸥,前排左一为郑衍芬【5】,左五为徐僖【6】院士)



一、在艰难人生路上遇良师益友

周雪鸥于1902年12月4日出生于安徽滁县,父亲是教师,但在他年仅九岁时去世,从此家中生活更加艰苦。1910年冬至1916年冬,周雪鸥在滁县初小和高小读书;为了继续求学和争取就学费用的减免,于1916年冬至1919年在烟台海军学校读书,依靠官费的补贴完成中学学业。1920年2月至1920年6月,在滁县明治小学任教员。1920年8月考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读书,1921年至1924年转国立东南大学攻读数学,与四川籍胡坤陞【7】成了同学,两人同为熊庆来的得意门生。


1952年周雪鸥档案中的照片(川大档案馆藏)


1920年代前后,中国的高等学校寥若晨星,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俗称“南高”,是当时全国最早的六所著名高等师范学校之一【8】,与北大齐名,有“北大南高”之誉。这些高等师范学校师资力量雄厚,实行全国统考,录取学生质量要求高。周雪鸥在“南高”和东南大学(后两校合并)不仅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更加幸运的是他遇到了影响他一生的恩师熊庆来。1920年春,熊庆来从法国马赛大学毕业获得理科硕士学位后回到云南,由于政局突变在云南创办大学的计划落空后,由好友何鲁【9】举荐、应东南大学郭秉文【10】校长的邀请,于1921年11月创建数学系,担任教授兼系主任。熊庆来在教学上继承了欧洲先进的数学教育特色,极为重视学生的课后作业、演题训练,每授完课后必留大量的课后作业,习题由浅入深,重视启发性思维的培养和训练,务求学生真正掌握,学到真知。熊庆来爱才惜才、对教学的鞠躬尽瘁、待人平和笃实的风格也影响了他的一批优秀学生,诸如:胡坤陞、唐培经(1903.4-1988.10,数学家、统计学家、教育家)、赵忠尧(1902.6-1998.5,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学家)、周雪鸥、严济慈【11】、余介石【12】等,他们在后来的教学生涯中秉承了恩师的风格,成长为著名的科学家和教育家。周雪鸥于1924年毕业,并留校任熊庆来的助教,同时于1924年8月至1925年7月在南京的江苏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任教。在艰难的人生路上,“南高”“东南大学”给与了周雪鸥等一批优秀学子良好的教育,在这里遇到良师益友,也是周雪鸥人生的幸运。

1921-1923年国立东南大学校门的三校牌(图片来自《父亲熊庆来》书中)


二、在颠沛流离中致力于数学教学

1925年8月至1926年1月,周雪鸥作为熊庆来的助手,跟随老师从南京取道北平来到西安,在国立西北大学新设立的数理化系,参与筹建算学系。当年,熊庆来任数理化系主任和教授,周雪鸥任讲师,短短几个月中,他们含辛茹苦做了不少工作,为该校数学系的初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13年底,西北大学在数学系的基础上组建成立数学学院,周雪鸥和恩师的名字也被载入该校院史。

根据西北大学数学学院院史记载,“西北大学数学学科肇始于1923年,是学校历史最为悠久的系科之一,创始人为著名数学家熊庆来教授。”在熊秉衡、熊秉群的《父亲熊庆来》一书“留学归来辟杏坛”章节中是这样记述的:“这又是一项高校算学系的筹建工作,但有了东南大学(筹建算学系)的经验,父亲成竹在胸。父亲和周雪鸥紧张而从容地工作了一个学期后,利用寒假返回南京休假。殊料,就在他们走后两天,西安城就被北洋军阀‘镇嵩军’包围了。”那时,西安被围困了3个月,城里的粮食都吃完了,有的地方甚至严重到连老鼠都逮了去吃,据后来初步统计城内战死、饿死、病死的军民达五万多人,全城一片凄惨景象。后因不断有西安动乱的恶劣消息传到南京,周雪鸥只能就近在滁县省立第九师范学校(今安徽滁县中学所在地)任数学教员兼教务主任,时间是从1926年2月至1927年7月。熊庆来则在东南大学做了半年教授后,于1926年秋在时任清华学校物理系主任叶企孙的举荐下应邀去了清华学校(1928年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参与筹办清华学校大学部算学系。

1927年7月,周雪鸥受聘到中央大学任助教、讲师,从此专心致力于教授数学,并着手教材、讲义的翻译、编写等数学教学基础工作。1935年,周雪鸥与余介石合译的《微分方程式》在国立编译馆出版发行。周雪鸥于1940年8月升任副教授,1943年8月升任教授。期间,分别在南京钟英中学、南京市立第一中学兼任数学教师,缓解了当时中学现代数学教育师资稀缺的困境。

国立中央大学校门(图片来自《在炸弹中长大的中央大学》)


1937年7月7日,日本悍然发动全面侵华战争。1937年8月,在“我们决不当亡国奴!”的号令下,国立中央大学校长罗家伦【13】紧急通知正放暑假的师生返校,宣布全校西迁重庆。1937年10月上旬,大学的4000名学生、教职工及家属,面对越来越严峻的战争态势,边躲避日寇的追杀和空袭,边踏上了漫漫西迁路,学校的师生队伍、教工家属队伍,还有搬运各种藏书、仪器、教具的各路人马在校长罗家伦“各位同仁,为国珍重!”的哽咽声中踏上了遥遥搬迁路。周雪鸥则从老家滁县带着一家老少加入到入川的行列中,沿途历经无数困苦和颠沛,终于于1937年11月在好友胡坤陞的邀请和帮助下把家眷安顿在四川乐山,从此失去家园的一大家子安扎在了川西南一隅。周雪鸥则继续在陪都重庆中央大学任教,直到1945年11月被选派去美国留学。

左图:教育部批准中央大学前往重庆的批文

右图:运送中央大学西迁人员物资的民生轮船(图片来自网络)


在陪都重庆的那些时日是异常艰难的,全国各地的机构和人员汇集山城,仅大专院校就有六十多所,无法统计和想象重庆的压力有多大。由于日寇的严密封锁和长达五年肆无忌惮的狂轰滥炸,战争的巨大消耗和破坏,加上干旱少雨,灾难丛生,重庆的经济环境变得恶劣,生活条件极端艰苦,衣食住行、办公条件都因陋就简,勉力维持,尤其到了抗战中后期,通货膨胀严重,人们的生活状况糟糕到无法形容。周雪鸥和他的同事们,以及搬迁到重庆的大批高等学校和职业技术学校的师生们抱定“教育救国”“科学救国”“人才救国”的理念,坚持活跃在教学一线。

周雪鸥在重庆中央大学教授数学时,于1942年4月至1945年7月受军政部兵工学校校长方光圻(1898-1968,江苏人,物理学家、光学家)的邀请兼任数学教授。据《民国时期高等工程教育实践模式探索》一文记载:“方光圻任校长期间,不遗余力地聘请校外教师,他曾经对学生说‘只要你们提得出校外哪位教授好,我即使‘三叩九拜’,也要把他请来。’”可见,周雪鸥当时在数学教育方面是名声在外的。

在重庆沙坪坝的中央大学(图片来自《重庆时期的国立中央大学》)


1945年,周雪鸥由中央大学选拔保送、经教育部委派到美国俄该俄大学研究院读研究生。据档案记载当时选拔条件非常苛刻,要求职称在副教授及以上、资历较深、教学优良、未曾留过学的老师,周雪鸥当时已在中央大学服务了17年,已是教授,属于最佳人选。当他顾虑家庭负担重而踌躇不决时,时任理学院院长孙光远【14】鼓励他报名,最后以最高票当选。11月,周雪鸥与张世勋【15】等一行人途径印度,先到英国,再转美国。周雪鸥于1946年冬获得俄亥俄州州立大学硕士学位,仅仅用了一年时间,可见他在国内扎实的现代数学基础。

1945年经印度去英国、再到美国的途中合影

图片来自《四川数学史话文集》(左四为周雪鸥)


三、扎根祖国西部执着于发展数学

周雪鸥于1947年11月中旬从美国回到上海,即转南京,中央大学已经把他的课程都安排好了,亟待他的到来。周雪鸥赶到乐山计划接家眷回南京时,却遇到了影响他后半生的变故,次女因病身故,妻子因此得病,不能东下南京则告假半年。1948年暑假,周雪鸥应了重庆大学之聘,任数学教授、数学系主任。在这里有他敬仰的重庆大学首任理学院院长、数学家何鲁,还有著名数学家柯召、郑衍芬和同学兼好友胡坤陞等,他决定留在重庆。

在历史的转折点上,面对祖国西部教育资源严重匮乏的状况,周雪鸥和柯召、郑衍芬等一批爱国知识分子未返原籍而留在重庆,在他们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下蕴涵着一个赤诚的科学教育强国梦,一辈子扎根西部,承担了大学教育的奠基和发展之重任,投身科教兴国的事业中。重庆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教授王开荣在《教学效果优异的早期数学名宿——周雪鸥》一文中记述:“周雪鸥很健谈,语言生动,长于表达,教学效果特别好。他的到来,对提高重庆大学数学系的教学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由于教学效果良好,周雪鸥当时还受聘兼任四川省立教育学院数学教授,建国初期受聘兼任西南工业专科学校的数学教授。

1948年,周雪鸥发表了论文On Approximate Derivafives(Bull Amer Math Soc,Vol54)。

1952年,周雪鸥著有《向量分析讲义》《微分方程讲义》,在重庆大学印刷发行。

周雪鸥的学生张同【16】曾回忆说,在重大和川大读书期间对他影响最大的是柯召和周雪鸥两位老师,周雪鸥给他留下最深的印象是讲授微积分、常微分方程的全部课程,讲课时深入浅出、生动诱人,富有启发性;柯召从大学一年级到四年级开设了高等代数、线性代数、数论导引和矩阵论四门课,讲课如行云流水,展示出数学的无限魅力。

1960年代的照片(川大档案馆藏)


1953年,因全国院系大调整,周雪鸥来到四川大学,于8月起任四川大学教授、四川省数学学会成都分会理事。当时大部分学术骨干离开了川大,幸而有胡坤陞、柯召、魏时珍、蒲保明(从华西大学调入)、周雪鸥等优秀学者来到川大数学系,使得该系能够继续保持较强的师资力量。当时,川大数学系仅有7名教授【17】,在当时全国高校中学术和教学水平的师资队伍仍属于上乘,并保持了较长时期的稳定。

1955年,川大数学系开始招收研究生,到1965年的十年间有培养资格的导师仅有7人,共招收了22名研究生,周雪鸥先后招收了4人。1956年周雪鸥招收了四年制副博士研究生杨恩浩【18】、徐世龙,1964年招收了三年制研究生吴昇义和田光全。后因历史原因,1966年起停招研究生,教学和研究被搁置,直到1978年才全面恢复招生。

1956年,周雪鸥在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发表论文《关于绝对连续性的两个例子》。1960年,在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发表论文《关于李雅普诺夫第二方法中稳定性及不稳定性定理的推广》《关于线性方程组特征数估计的一点注释》。1960年,提出“周雪鸥型条件”,对数学的研究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从重庆大学到四川大学,周雪鸥与柯召、胡坤陞的私交甚笃。柯召在重大时介绍周雪鸥加入了九三学社。柯召和周雪鸥的性格活跃,兴趣广泛,胡坤陞性格静谧,书不释手。在老川大老师中流传下来的故事说,周雪鸥和柯召在工作之余爱好下围棋和桥牌,每当他们二人对局时,胡坤陞常常在旁边静观。即使是娱乐,三人各有各的乐趣,但他们都喜欢钻研个明白。

据《四川大学史稿》(第二卷,四川大学1950-1993)记载,1956年9月,原四川大学为了贯彻党委领导下的校务委员会负责制,在院系大调整后,重新组建了60人的校务委员会。周雪鸥与柯召、蒲保明【19】、胡坤陞、郑衍芬、雍克昌【20】、方文培【21】、周兆丰【22】这些九三学社社员均在校务委员会之列。他们属于中高级知识分子,都是归国爱国人士,他们在配合学校党政机关贯彻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团结、教育、改造知识分子,动员和带领教职工搞好教学科研发挥了积极作用。

周雪鸥除了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外,还积极参与学校九三学社基层组织的发展和建设,担任九三学社成都分社的筹委会委员、委员会委员,兼任副秘书长等工作,为九三学社成都分社的成立和壮大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周雪鸥一生经历了军阀混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新中国的建设,对比前后的颠沛流离和安定和平,尤其是在新中国建立后,物价日趋稳定,社会秩序日趋安宁,社会气象焕然一新,让他深刻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切实感受到中国共产党是在为人民谋幸福,他于1957年1月提出了入党申请,8月得到批准,1959年2月得到转正。1957年和1966年,周雪鸥当选为成都市第二届、第五届政协委员,积极参政议政。

川大档案馆收藏周雪鸥的优秀教案,1964年7月的手迹

四川大学数学学院是川大历史最悠久的院系之一。1896年四川总督鹿传霖奉旨创办四川中西学堂,确定“西学之要,首在算法”,所设算学馆即是数学学院的源头。1994年和2000年,成都科技大学、华西医科大学先后与四川大学合并,三校的数学基础课教师组建了雄厚的四川大学数学系,1998年数学系更名为数学学院。学院先后有3名院士柯召、刘应明(1940-2016)、李安民(1946.9-),国家级人才罗懋康(1956.2-)、张旭(1968.11-),他们都是九三学社社员。2017年,四川大学数学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获批成立全国首批“国家天元数学西南中心”。2022年,四川大学数学学科再次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在培养的学生中,已有两位院士,若干位在国内外知名大学或学术机构担任教授或研究员,成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教育部“长江学者”等重要人才计划的入选者。如今川大数学学院桃李满天下,但现代数学的一个个分支——复变函数、微分方程、泛函分析、现代几何、拓扑学等,得以实现“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其背后的艰辛历程无法说清楚,但这是诸如胡坤陞、柯召、蒲保明、周雪鸥、余介石等一批教育家和数学家集体躬耕教坛所倾注的心血铸就的成果。他们坚守爱国初心,修行如君子,治学时淡泊宁静,育人时兢兢业业,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科技、教育人才。

四川大学西南数学研究中心,国家天元数学西南中心(覃建军拍)


1975年3月周雪鸥去世,享年73岁。他去世已近50年,回顾他的一生,正如著名的数学家普尔森(Poisson Siméon, 1781-1840)说过的“生命只为两件事,发展数学与教授数学”,这也正是对周雪鸥这位数学教育家最直白、最透彻的人生诠释。


附:【1】国立东南大学:1902年筹建三江师范学堂,1905年更名为两江优级师范学堂,1911年辛亥革命后停办。1914年,在原址筹建南京高等师范学校,1915年开学。1921年,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各专修科组建国立东南大学,1923年南京高师全部并入。1927年,国立东南大学等江苏省9所专科以上学校合并为国立第四中山大学,1928年更名为江苏大学,同年定名为国立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为国立南京大学,1950年10月后改称南京大学。

【2】熊庆来(1893.9-1969.2.3),字迪之,云南人。中国数学家、教育家,中国现代数学先驱、中国函数论的主要开拓者之一。在法国获硕士学位,1921年在南京高等师范学院任数学教授。两年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并入东南大学,创办了东南大学、西北大学的数学系,任首届数学系主任。1928年去清华创办数学系,任系主任,清华遂成为当时中国数学研究的中心。曾任云南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

【3】谢立惠(1907.4-1997.7),安徽无为人。我国著名的电子学家、教育家。我国雷达早期的研制参与者,中国科学普及事业先驱,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创始人之一,是九三学社创始人之一。长期从事高等教育,特别是电子学科的教学与管理工作,在人才培养和高校改革研究方面作出了贡献。

【4】柯召(1910.4-2002.11.8),字惠棠,浙江温岭人,数学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四川大学原校长。被称为中国近代数论的创始人、二次型研究的开拓者,一代数学宗师。1950年加入九三学社,1952年当选为九三学社中央委员,是九三学社成都市委、四川省委的早期领导者。

【5】郑衍芬(1893.12.1-1979.2.9),物理学家、教育家、九三学社早期领导者。曾任重庆大学教务长、四川大学物理系主任,上世纪50年代任九三学社成都分社副主任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委员等职。

【6】徐僖(1921.1.16-2013.2.16),江苏南京人,中国科学院院士、高分子材料学家、高分子材料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1951年加入九三学社,198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7】胡坤陞(1901.8.8-1959.1),字旭之,数学家,我国第一位变分学学者。在国立东南大学、国立中央大学、清华大学、重庆大学、四川大学任教,是重庆大学早期数学研究的开创者。1951年8月加入九三学社,1956年被定为国家二级教授,2021年入选“四川百年百杰科学家”名录。

【8】六所高等师范学校是: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沈阳高等师范学校、成都高等师范学校、广东高等师范学校。

【9】何鲁(1894.3.23-1973.9.13),四川广安人,字奎垣。我国著名的数学家、教育家。九三学社创始人之一,曾任委员会监事,是重庆大学第五任校长。1911年官费留学法国里昂大学,是第一个考取法国科学硕士的中国人,他的数学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获数学硕士学位。将现代数学引入中国的先驱之一,曾破解三大数学难题而蜚声海内外。回国后在东南大学、中央大学、大同大学、重庆大学、安徽大学、云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出版社工作,为发展中国现代高等数学教育立下了汗马功劳。

【10】郭秉文(1880-1969.8.29),字鸿声,教育家,中国现代高等教育事业的先驱,被称为“中国现代大学之父”。1914年获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博士学位,是中国第一个教育学博士。参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创办,先后任“南高”教务主任、校长和国立东南大学校长。他主持的国立东南大学,被教育界称为“中国第一所现代国立高等大学”,成为中国最早的现代意义上的大学。

【11】严济慈(1901.1-1996.11.2),九三学社社员,物理学家、教育家,是中国现代物理学研究工作的创始人之一、中国光学研究和光学仪器研制工作的奠基人之一、中国研究水晶压电效应第一人。1948年加入九三学社。九三学社第一、二届中央理事会理事,第三、四届中央委员会常委,第五、六、七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第八届中央委员会名誉主席。

【12】余介石(1901.2-1968.12.26),祖籍安徽黟县。中国现代数学教育家、珠算算具改革先驱、活动家、科普教育家。历任东南大学、中央大学、重庆大学、四川大学(1936-1954年)、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北京农业工程大学等校教授。

【13】罗家伦(1897.12-1969.12.25),字志希,祖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西进贤。“五四运动”的学生领袖和命名者,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系国立清华大学第一任校长,后历任国民党中央政治学校教务主任、教育长,国立中央大学校长等职。

【14】孙光远(1900-1979.5.1),原名孙鎕,浙江余杭人,芝加哥大学博士。著名数学家,中国近代数学奠基人之一,中国微分几何与数理逻辑研究的先行者。著名数学家陈省身、华罗庚的老师。1928年回国后,先后在清华大学、中央大学、南京大学任教。

【15】张世勋(1900-1985),别号鼎铭,四川阆中人,著名数学家,在积分方程和函数论领域享有国际声誉。1947年获剑桥大学数理研究院博士学位。此后,在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从事研究工作。当得知上海、南京相继解放,他谢绝美方挽留,放弃高薪和优裕的物质生活,于1949年夏回国,任四川大学教授,曾任四川数学学会副理事长,直到去世还在研究数学。

【16】张同,1932年12月出生于重庆,中国科学院数学所研究员。1952年以榜首成绩考入重庆大学数学系,1953年因院系调整而转入四川大学,1956年毕业,他师从周雪鸥、柯召,成为从事气体动力学欧拉方程黎曼问题的理论研究的数学家。

【17】1955-1965年,川大数学系有培养资格的7名导师是:胡坤陞、张世勋(鼎铭)、魏时珍、周雪鸥、柯召、陆文端、蒲保明(按招生年顺序排列)。

【18】杨恩浩,1933年生,浙江绍兴人,教授。1956年毕业于四川大学数学系,同年免试成为四川大学副博士研究生。1961年毕业后分配在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工作。1962年到暨南大学任教,历任数学系教研室主任、系主任,暨南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等。在常微分方程、积分不等式、微分积分方程等领域有较高的学术造诣。

【19】蒲保明(1910.8-1988.2.24),1951年2月的归国博士,1950年代初期国家二级教授。1956年 4月加入九三学社。四川大学数学系教授、系主任、数学研究所副所长、博士生导师、数学系名誉系主任。

【20】雍克昌,我国著名的细胞学专家,近代生物学先驱。1930年获法国巴黎大学动物学博士学位。回国后,曾任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西北大学、齐鲁大学、四川大学教授。建国后,继任四川大学教授、生物系主任。1951年加入九三学社,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0年出席全国文教群英会。

【21】方文培(1899.12-1983.11),是中国植物分类学家,教育家。1954年加入九三学社。四川大学生物系教授,培养了大批植物学专业人才,在槭树科、杜鹃花科的分类研究上有重要建树,为调查中国植物资源、积累标本资料作出了贡献,发现新种100多个,撰写了《峨眉山植物图志》《四川植物志》及《中国植物志》的有关类群等专著,在植物界享有国际声誉。

【22】周兆丰,四川大学教授,曾任四川大学化学系系主任,于1950年代初加入九三学社。



参考资料:

1.周雪鸥的《政治情况登记表》,1952年2月

2. 西南区高等学校教职员履历表,重庆大学理学院周雪鸥,1952年7月

3.周雪鸥《四川大学干部登记表:解放前后的经历(包括学习)》,1958年3月

4.《九三学社成都简史》,九三学社成都市委员会(内部资料)

5.《我们共同走过(九三学社成都地方组织建立60周年,九三学社成都市委员会成立30周年)》,九三学社成都市委员会,2014年(内部资料)

6.教学效果优异的早期数学名宿——周雪鸥,期刊《大学科普》,2011年(005卷)003期,作者:王开荣

7.周雪鸥《中国共产党党员重新登记表》,1965年8月31日

8.《父亲熊庆来》,熊秉衡、熊秉群著,云南教育出版社,2015年8月

9.《四川大学史稿》(第二卷,四川大学1950-1993),四川大学出版社

10.《四川数学史话文集》,白苏华、周德学、杨亚岚编著,四川大学出版社,2016年5月

11.百年南数弦歌不辍,薪火相传谱写新篇——庆祝南京大学数学系建立一百周年,南京大学校友网,2022-07-05

12.西北大学数学学院官网,2021年4月13日

13.四川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官网

14.重庆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官网



本稿为九三学社成都市委课题《社史研究:九三学社四川大学先贤》资助

(九三蓉发【2022】30号,负责人:覃建军)

本稿由“四川大学历史·文化·精神传承弘扬计划”资助

2021年档案和校史研究专项重点项目资助

(课题编号:daxs2021-04,负责人:覃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