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社员风采 > 社员风采

九三成都市委会社员宋海波参与主导的团队“麻醉手术中心” 研发项目获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年会科学教育展评比第一

发布时间:2024-11-04 11:31 浏览次数:1275 作者:覃建军

据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新闻中心2024年10月25日消息,在2024年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年会上,麻醉手术中心刘进教授、宋海波教授团队研发的“维思模”可穿戴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荣获科学教育展评比第一名!

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简称ASA)成立于1905年,是一个拥有超过57000多名成员,集教育、研究和科研为一体的组织。ASA年会是全球首屈一指的麻醉学盛会,是世界上最大、最为全面的与麻醉学相关的教育活动和展览会议。科技与教育展为其中的学术教育展,需提前进行投稿,维思模团队提交了主题为《连续超声心动图监测:可穿戴超声技术改变围术期医疗》文章,经过层层评审,成功入围12强,获得展览机会。

展览期间,有20多名专家评委为每一个展台的展出成果的科技创新性和教育典型性进行综合评估,最终维思模评分第一,美国退伍军人事务处医疗中心和美国斯坦福医学院分别获得第二名和第三名。这是二十年来,中国麻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转化成果首次获得美国麻醉年会科技与教育展第一名,这是我国医疗科技领域的一项重要突破,也是国际医学界对我国创新能力的高度认可!

“维思模”可穿戴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旨在解决传统超声监测中存在的问题。现有医用体外超声探头一般为非固定式结构,需要医生手动固定探头以获取稳定的超声心动图像,这种方式不仅耗费人力成本,增加临床诊疗费耗,而且影响多学科团队决策效率。“维思模”可穿戴设计,固定在患者手臂上,解放了医生双手,解决了传统超声探头无法固定、无法连续监测的问题。

该设备具备二维B超成像、彩色多普勒超声成像、频谱多普勒超声成像、M型超声等常规超声成像模式,与常规床旁便携超声所配置的功能基本等同,能够实时监测患者的心肺功能,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宋海波教授简

宋海波出生于1972年,陕西吴堡人。1996年获延安医学院医学学士学位,7月参加工作,2003年及2013年分获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医学硕士、麻醉学博士学位。2020年晋升为主任医师,2021年被批准为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主持国家级及省级项目3项,其中1项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发表论文共10余篇,其中‌SCI共6篇,拥有4项国家发明专利和2项实用新型专利。曾获得2015年‌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和2016年‌四川省医学科技奖一等奖。于2010年5月加入九三学社,现任九三学社川大委员会华西支社委员。

主要研究领域

宋海波教授主要从事围术期智能医学平台建设及经食管超声模拟教学培训,主持国家级及省级纵向课题6项,其中1项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以第一作者或者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20余篇,拥有4项国家发明专利项,10余项实用新型专利,多项软件著作权与外观专利。

主要学术任职

1.四川天府新区麻醉学学会超声分会会长;

2.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超声医学专业委员会麻醉超声学组主任委员;

3.四川省计算机学会智能医学分会秘书长;

4.超声医学专科能力建设项目专家委员会委员;

5.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心血管外科技术与工程分会常务委员。

主要获奖情况

1.2023年,华夏医学科技奖二等奖;

2.2022年,中华医学科技奖三等奖;

3.2021年,四川省医学科技奖一等奖;

4.2016年,四川省医学科技奖一等奖;

5.2015年,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

6.2008年,临床创新奖一等奖。

代表著作

1.主编卫健委临床科室超声技能教材《临床科室超声技能分册》;

2.执笔围术期经食管超声心动图监测专家共识(2014版、2020版);

3.参编国际著作《Evidence-Based Practice in perioperative Cardiac Anesthesia and Surgery》(译为“围手术期心脏麻醉与手术的循证实践”);

4.主译《术中及介入超声心动图经食管影像图谱》第2版;

5.主译《Braunwald(心绞痛的分级标准)心脏病学超声心动图精要》;

6.主译《围手术期心脏麻醉与外科循证实践》。

7.主编《中国体外诊断产业发展蓝皮书》,已连续出版五卷,真实记录了我国体外诊断产业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填补了相关领域的空白。

早在2017年,宋海波所在团队在国际期刊上首次提出“连续超声心动图监测”的概念,这一概念得到了多个国家研究团队的关注和引用,证明了其在学术科技创新领域的前瞻性和重要性。

宋海波在生命功能监测与重要脏器保护,以及麻醉新药、新设备研发与转化等领域有着深入的研究。他长期从事心脏外科学麻醉工作,特别是在各种先天性心脏病外科封堵治疗的引导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显著的成就。作为硕士生导师,长期致力于培养麻醉学领域的专业人才,担任几所高校的客座教授,进一步扩大了其教学影响力,为医学教育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