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思想建设 > 学习资料

一部芦山乐氏家族史,半部四川九三学社社史

发布时间:2020-12-03 09:53 浏览次数:13764 作者:马林中

9月3日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纪念日,同时也是九三学社建社纪念日,为了这个特殊的日子,四川芦山乐氏家族有很多子孙后代前赴后继,贡献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毕生精力,甚至个人生命!

第一章、为了9.3胜利日,乐家老六乐以琴喋血南京保卫战

河山变色了,民族快沦亡了,敌人的凶焰像潮水般涌来,我眼看着日寇这样横行,心里的愤恨如烈火燃烧。我不忍看着同胞们被惨杀,我不愿再坐在课堂读书了,我决意从军。

从此,大学校园少了一位学生,但是军队中却多了一位优秀的飞行员。就是抗日战争中的空战英雄乐以琴。上述这段话就出自的语录。

乐以琴,本名乐以忠,1914年出生于四川芦山县一个家境殷实的商人家庭,父辈这代有老大乐和洲、老二乐和济和老三乐和澄三兄弟,三人没有分家,所生子女统一排行,共10男7女,乐以琴在男孩子中排第六。这17个子女不简单,有14个人是大学生,其中还有博士4人、硕士1人,大多从事医学行业,是国内罕见的医学豪门家族。

乐以琴从小爱好体育,1932年全国春季运动会定在南京举行,当乐以琴代表四川到达目的地时,隔壁“1·28”淞沪战争爆发了,上海南京挨得近,因而“全运会”取消。

这事对乐以琴触动颇大,他没有像其他人那样回成都,而是改道去了济南,投奔大哥乐以壎。乐家老大乐以壎1930年从华西协合大学牙科毕业后,受邀赴山东济南齐鲁大学任教,创建牙科医院。那时,乐以壎和冯玉祥、韩复榘等人相交甚好,这为乐以琴未来的路铺垫了基石。

在济南,大哥乐以壎劝说乐以琴继续读大学,报考齐鲁大学生物系,准备以后像家中其他哥哥姐姐那样学医,乐以琴半推半就答应了。然而因为还差几个月才毕业,当时乐以琴没有拿到华西协合高级中学的毕业证,考大学将受阻。这时,大哥乐以壎想了个办法,让老六乐以忠借用四哥乐以琴的高中毕业文凭,“冒名顶替” 考进了齐鲁大学,从此,本名乐以忠的老六变成了乐以琴。入读一学期后,大哥乐以壎通过冯玉祥将军得知北平正在秘密招收航校学员,这下乐以琴激动了,坚持要报考。

乐以琴在给父母的信中写道:父母生我,祖国养我,此时此刻,我唯有投笔从戎!”他知道这个决定对父母意味着什么,自古忠孝难以两全,乐以琴决定从军上战场,就意味着很难承欢在父母膝下尽孝。

1932年底,乐以琴以优异成绩被中央航空学校录取。是仅仅半年后,乐家老四、真正的“乐以琴”也报考了空军可他自己名字和文凭被弟用了,没办法,这位真正的“乐以琴”就用了妹妹乐以纯”的名字和文凭,以致后来当时的中国空军中流传着”乐以琴不是乐以琴,乐以纯不是乐以纯“的佳话。

中央航校档案

1934年12月,顺利完成两年学业后,乐以琴被安排到空军第八大队后来同时兼任中央航校的教官。1936年,中国空军为适应对日空战需要进行整编,乐以琴调任空军第4大队22分队分队长,他的座驾是美国产的霍克Ⅲ鹰式双翼单座战斗机,编号为2204。

乐以琴在空军4大队 1936年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发生。8月13日,日军进攻上海,淞沪会战爆发。乐以琴在空中战场的故事,由此进入高潮。是年8月15日,34架日军飞机直扑笕桥机场,第4大队奉命起飞迎战。首次与日军交战,乐以琴一鸣惊人——全大队与18架日机展开空战,后来共击落6架日机,其中他驾驶的2204号战机就打下了4架。

空战结束后,乐以琴还不解气,愤愤地说:“我打下一架日机后,怒火未息,摸摸自己脑袋还在,身上也没有出血,反正自己已经够本了,又向第二架、第三架日机追去,直打到第四架往下掉的时候,两挺机枪里的子弹已打完,汽油也用完了,只好返回”。

 8.13空战后的乐以琴

1937年8月21日,乐以琴在上海西郊又击落两架敌机,创造7天之内,击落6架日机的记录。按国际惯例,在空战中击落敌机5架以上的飞行员被称作“王牌飞行员”,乐以琴实至名归成为中国空军史上第一位王牌飞行员,他一生共击落8架日机,是名副其实的抗日英雄

乐以琴与高志航、刘粹刚、李桂丹并称为“中国空军四大天王”,坊间送给他“空中赵子龙”、“江南大地之钢盔”等美誉。曾经有战友劝他变更机号麻痹敌人,他却说:“以身许国,本是男儿分内事,岂能希图保全自己而变更机号,而向敌人示弱呢。”

1937年12月3日,在南京沦陷前的最后一次空战中,中国空军只有乐以琴和董明德两人升空对付数十架日机。战斗中,乐以琴驾驶的2204号战机不幸中弹起火,为了缩短在空中降落的时间,减少被日军射击的机会,乐以琴推迟了打开降落伞。很不幸,开伞时间太晚,导致他落地时头部受重伤去世,年仅23岁。

南京保卫战时的乐以琴

关于死亡,乐以琴早已看透,曾说:以身许国,本是男儿分内事”。在最好的青春年华,乐以琴放弃了优越的生活、放弃了自己原有的学业,也放弃了爱情,当时很多人来到家提亲,都予以拒绝。所以乐以琴一生未婚,也没有谈一场像样的恋爱。投笔从戎,舍身报国,大义凛然。我们中国之所以还是中国,就是因为有千千万万像乐以琴这样的英雄在祖国危难之际挺身而出。

抗日民族英雄乐以琴壮烈殉国后,中国共产党主席毛泽东亲自撰文悼念:“所有前线的军队,不论陆军、空军和其他地方部队都进行了英勇的抗战,表现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中国共产党谨以无上的热忱,向所有全国的爱国军队、爱国同胞,致以民族革命的敬礼。”紧接着又在抗日前线的部队中,尤其是在新四军的突击队里,开展了学习民族英雄乐以琴活动。  

乐以琴牺牲后,乐家人用他的抚恤金投资修建了芦山伯英中学(今芦山中学前身),继续造福乡里,培养出了一大批各行各业的杰出人才,如世界华人肾脏医师协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常委、四川省医学会肾脏病专委会主任委员、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肾脏内科主任付平教授,全国人大代表、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的“熊猫妈妈”侯蓉研究员,长江学者、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杨光教授,原内蒙古军区副政委周宝莹少将,原四川省知识产权局范林海副巡视员,原四川省农业厅牟武俊副巡视员,成都市投促局庞文中副局长等等,也培养出了多名九三学社的骨干社员

2005年9月13日,在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中央电视台、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录制的十集大型电视纪录片《血捍长空》在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首播,并由江苏音像出版社制作为DVD光盘正式向国内、外公开发行。其中,“飞将军乐以琴”是十集之中一个重要的专集。

南京航空烈士墓

2014年09月01日,乐以琴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第二章、在中国妇产科界,北有林巧稚、南有(乐家二姐)乐以成

乐以成与邓颖超女士

乐家二姐乐以成1905-2001年):四川芦山县人,1932年毕业于华西协和大学医学院,是华西第一位女博士,也是四川首位医学博士。中国妇产科学的先驱者和开拓者,著名医学教育家和妇产科学专家,国家一级教授。在全国妇产科学领域享有崇高威望在妇产科界曾有“北有林巧稚,南有乐以成”的说法。曾先后担任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九三学社成都市委副主委、成都市政协副主席。

1939年赴加拿大多伦多妇女学院任住院总医生,次年赴美国洛杉矶市立医院妇产科进修。1941年回国任华西协合大学医院妇产科主治医生、副教授。1944年任妇产科教授、代理妇产科主任,1946年任副主任。

1949年赴英国伦敦皇家医学院妇产科进行研究时,废寝忘食地吸取妇产科最前沿医疗知识的精神和卓越的成绩引起了英国医疗界的格外关注。英国移民局多次希望她留在英国工作,但受新中国成立的鼓舞、一心想回国为自己同胞姐妹解除疾苦的乐以成抛弃了个人和家庭的利益,谢绝了英当局的邀请,携带先进和珍贵的书籍、药品、医疗器械和设备,经过艰辛旅途,怀着对新中国的无限热爱,于1950年回到华西大学。后任四川医学院妇产科教授、教研室主任、医学系副主任等。长期从事医疗、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

在妇产科医学科研上,乐以成教授潜心钻研,对外伤性妊娠子宫破裂的治疗研究和内分泌与生育关系的研究有着很深的造诣,在国内首创经经阴道子宫切除术式逆行子宫广泛切除术式、尿篓修补术和无痛分娩法,编著了《妇产科医师手册》、《妇产科疑难问题解答》和《阴部手术学图谱》等三本书,在妇产科疾病治疗方面起着先驱、指导和奠基作用。

在妇产科临床医学上,乐以成教授医术精湛,对患者热情关怀、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具有高尚的医德医风,被老百姓称誉为“良医”, 更被四川民间尊称为“乐妈妈”,75岁时还坚持每周参加大查房并发表意见。上世纪90年代初,剑桥大学的一位教授到成都讲学,他专门带着夫人和女儿登门向乐以成道谢,感谢乐以成40多年前救了他的妻女原来当年他在成都教书,夫人临产前患先兆子痫、妊娠高血压,发生水肿、抽搐等症状,十分危险乐以成果断为产妇做了剖腹产手术,保母子平安。据芦山县委党史研究室提供的资料披露,乐以成救过的妇女和婴孩数以万计,直到85岁高龄她依然还在看门诊。

在治学和培养人才方面,乐以成教授努力学习、追随最新科学,毫无保留地把新知识传授给新人,82岁时还在为学生上课;她以身作则、身教言教,对各级医生和学生对非常严格,迫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钻研医学知识和医疗经验中,并鼓励他们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努力进取 。她的弟子、学生遍布世界各地;在她的鼓励和推荐下,他们不负众望,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很多突出贡献,如在妇产科领域的施纫兰、何世荣、阮汝权、李振家、韩安国等名家。如今,乐以成教授对医疗事业兢兢业业、鞠躬尽瘁的精神依然在华西第二医院广泛传承。

从医执教几十年中,无论身处何境,乐以成教授都一直热爱党、热爱国家、热爱人民、热爱九三学社组织、热爱科学,始终赤胆忠心、初心不变,诠释了一个九三学社前辈的精神风采!

1980年7月的一天,年近8旬的乐以成出诊,看的病人是邓小平的夫人卓琳。那一天,乐以成在成都金牛宾馆见到卓琳,因为乐以成是全国政协委员,两人早就认识。相互问候之后,乐以成却不着急给卓琳看病,反倒是提要求,“想见小平同志。”

卓琳告诉她,邓小平正在和时任四川省委第一书记谭启龙谈工作。没想到乐以成却坚持称,“谭书记是经常见小平同志的。我是个小人物,很不容易和小平同志说话,我只想和小平同志讲几句。”没想到乐以成这么固执,卓琳硬着头皮从里屋叫出了工作中的邓小平。

卓琳好奇着乐以成说的是什么“重要的事”,没曾想她直率地说:“小平同志,看见你身体这么健康,我很高兴。不过,我作为一名医生,有责任劝你,为了你的健康长寿,要少抽烟!”

第三章、创立九三学社泸州市委员会的乐家老五乐以和

乐以和

乐家老五乐以和1913-2000年),1939年6月毕业于华西协合大学七年制牙学院,离校后受聘于宜宾仁德医院牙科医师,1943年到宜宾中心医院任口腔科医师。1951年7月调至泸州川南医士校作教师和口腔科医师。1957年由泸州调成都医专任口腔和药理教研室室主任。1964年任临床教学办公室主任,1970年以后任口腔科副主任、主任至1980年退休。乐老的经历可谓随时代的要求而变迁,像由泸州至成都,再返泸州这种变化,在当时就有些人想不通。而乐老则认为这是党的安排,工作的需要,随遇而安,仍然兢兢业业地在医学科教事业上发挥出应有的光和热。

乐老热爱他专攻的口腔专业,可以说活到老,学到老,用到老。在他行医的数十年中,真正做到了终身勤奋,兢兢业业,不但起早贪黑,广采博引,而且对技术精益求精,对病人认真负责。被他治愈的病人,累计起来上万有余,一致称赞他技术精湛,体贴可佳。他常说,一个医生不但要有精良的医学技术,而且更要有高尚的医疗作风。他对目前有些个别医务人员趋炎附势、以钱财论亲疏,更是痛加鞭苔,不屑一顾。由于他守职敬业,医德高尚,从不出医疗事故,因而领导、同事和病人都信赖他,尊敬他,把他当做川南口腔医学一面旗帜。于是乐老也就理所当然地被选为四川省、宜宾地区及泸州市医学会理事。

乐老可说是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在他一生的经历中,搞教学工作占了很大的比例。他不但教授口腔学专业课,而且在教师匮乏的年代,还担任生物学、生物化学和药理学的教学任务。虽然除口腔专业课外都不是他所学的专业,但他服从工作需要,边教边钻,为了把教学搞好,那种不耻下问,精心备课,言传身教的精神,在教师和学生中间受到了广泛的好评。乐老不但是医教骨干,而且是工作骨干,只要是党的需要,工作的需要,群众的需要,他就在那里积极工作。他在带临床实习,检查指导生产实习,下乡参加巡回医疗队,到农村办乡镇医院等工作中,无不任劳任怨,一个心思扑在工作上。受益于乐老教诲的何止一代人,追索起来有中年一代,年青一代,甚至有的已进入老年一代;从职务上看,有的已是领导,有的已成专家或教授了。在泸州医学院40周年校庆时,有10余名返校学生(如今已是各医疗单位的领导、专家或骨干),特地为他赠送一幅画匾,以感谢他教诲之恩。

乐老肩负的任务可谓多而杂,但他仍不放松科研。早在成都医专任教时,就对阿坝藏族龋齿的病情进行调查分析,继后又对杜仲降压药理进行研究,均分别发表论文。在党的十届三中全会之后,更加激发了他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献身的精神,不顾年迈,不辞劳苦,亲自对泸州市中小学生的龋齿病、牙周病及含氟牙膏防龋情况进行调查,获得第一手材料后,先后发表论文三篇,获泸州市及泸医科技成果奖和优秀论文证书,其中儿童药物防龋牙膏又获成都市1983年科技成果奖。

1983年5月,原泸州市政协主席王述增同志,邀请乐老(当时系泸州市政协常委),到原川医妇产科主任乐以成教授和成都科技大学乐以伦教授家作客,姐弟和弟兄见面分外亲切。聚会一起畅谈九三学社的性质、历史,以及与共产党的关系。九三学社许德珩、税西恒等创始人,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对抗日战争的贡献,以及为民主与科学奋斗的事迹,无不引起乐老的共鸣,从此产生了强烈的加入九三学社的要求和实现他追求民主与科学的愿望。同年9月,社省工委两位负责人来泸筹建九三学社地方组织,经泸州市委统战部和泸州医学院党委推荐,由乐以成、杨振华介绍,于12月将乐老发展成九三学社社员。年初,乐老收到社省委函件,委托他代表组织,在泸州市发展社员,建立组织。1984年3月乐老亲自走访泸医知名的专家、教授和骨干,发展了第一批六名社员,自此之后乐老以泸医为根据地,向外扩展,社员人数逐渐增多,于是在1984年6月建立了直属小组,10月建立市委筹备小组。

从发展社员到成立组织,乐老不但考虑到社组织要发展壮大,而且还考虑到成员的素质。他挑选我市各主要单位发展成员,都历尽了千辛万苦,为保证质量曾多次协商研究,并衣统战部门帮助把关,为各单位社组织发展壮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市社组织的健康发展,与乐老的实干求实的工作作风,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精神是分不开的。

乐老被选为社省委顾问后,没有再进入社市委的领导班子。但他仍一如既往地积极为我市社组织的建立、发展和自身建设呕心沥血。他以一个普通社员的名义参加基层组织活动,从不缺席,并积极地为社市委参政议政献计出力。为使我社在广大知识分子中产生积极影响,提高我社的声誉,他非常注重宣传工作,而且一有机会就代表组织发言,扩大影响。他对社员合法权益遭到侵犯表示极大的关心,多次据理力争,因而深受社员的爱戴和拥护,在社员中享有崇高的威望。

乐老非常关心国内外大事,每天看书读报、收看收听电视广播,是他不可缺少的必修课。乐老是从旧社会走过来的一代老知识分子,深知祖国不强大,受人凌辱的痛苦滋味。他坚决拥护党的改革开放各项方针政策,深刻认识到“发展才是硬道理”的真谛,他热爱祖国,倚望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乐老绝不服老,他要将有生之年,继续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余生。

乐老对年青一代成长给予莫大的关怀,他常说:我们九在学社要多发展一些有志有为的年青人入社,帮助他们成长起来,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我社的希望所在。为组年青作出榜样,他积极圣参加社市委组织的义务诊疗活动,称赞这样的活动好得很,既给九三学社作了宣传,又陶冶了情操,净化了灵魂,不要一切都向钱看。

乐老一生热爱科学、热爱九三学社、热爱祖国,他执着地追求主与科学,对把祖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国家抱有坚强的信念。在他年近古稀岁月,角孜孜以求,忘不了他的事业,忘不了他的职责,更忘不了追求和信念。

第四章、生物医学工程的九三学社科技泰斗-乐家老九乐以伦

乐以伦教授(1919-2016年),是四川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奠基人,是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首届“终身贡献奖”获得者,九三学社四川大学委员会四支社社员。

乐以伦教授1919920日出生于四川省芦山县。青少年期就读于成都高琦初级中学和华西协合高级中学。1937年考入华西协合大学口腔系,由于响应当时国家的口号“科学救国”,第二年转入该校化学系。19417月大学毕业后留校任助教并从事胶原的结构和反应性的研究,兼省立制革校教师,19429月兼省立制革校教导主任。因获英国里兹(Leeds)大学Procter氏奖学金,于19447月赴英国里兹大学皮革工业系攻读博士学位,至1947年获英国里兹大学博士学位, 博士论文题目为《植物鞣液的胶体化学》;期间在里兹城郊Jingle & Sons面革工厂兼任主任化学师。194710月回国在重庆大学化工系任副教授至1953年,期间开展工业微生物学的教学与研究。1949年底重庆解放后,在西南财经委员会的领导下,协助有关同志利用发酵制造糠醛塑料的有关原料,并在1952年至1953年间在重庆市筹建我国第一家塑料厂。1953年调回泸州四川化工学院任教授(后并入成都工学院,即后来成都科技大学,现并入四川大学)。1956-1962年在成都工学院皮革教研室任教授,开展猪皮组织学研究,成为中国皮革组织学研究的先行者,为我国发展猪皮制革做了必要的奠基工作。1962-1977年改任高分子材料系合成橡胶教研室教授,期间1965年春至1966年夏,参加全国氯丁橡胶大会战,改造该厂的生产装置,由年产2千吨提高到1万吨。1974年春至1977年底的四年中,参加北京市燕山石化总公司引进的20万吨/年乙烯工程基建会战工作,参与编写年产四万吨聚丙烯技术资料一书,由化工出版社出版。1978年,先生59岁时在成都科技大学创立全国最早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1986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1990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1998年建立博士后流动站,同年获准建立生物医学工程本科专业。至此,建立了生物医学工程从本科到博士后流动站的完整的教育体系。从1941年参加工作以来,乐先生从事高等教育70余年。

   乐以伦先生学识渊博、治学严谨, 为我国培养了大批高分子材料、皮革化工及生物医学工程人才。在生物医学材料领域,乐先生指导硕、博士生共计180余人,学生遍布海内外,其中不乏我国生物医学材料产业的佼佼者。乐以伦教授主持完成了《成科大I型和型医用聚氨酯材料的研究》、《聚氨酯水乳液系列产品》、《牦牛心包瓣膜( YPV-1 )的研制及应用》、《化学改性牦牛心包的力学性能及其缓钙化能力》、《生物工程用改性聚醚砜专用料》、《MT-埋植式给药装置》、《聚醚砜中空纤维血浆分离器》等 20多项重大研究工作。 其中《MT-埋植式给药装置》被国家计委列为国家级新产品,卫生部列为十年百项科技成果推广项目。研究成果获部、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及三等奖共 5项,获国家发明专利 28项,并创建四川康科生物材料制品有限责任公司四川省和光高技术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为我国生物医学工程产业作了积极的开拓和探索。如今,在后辈的接续努力下,他在聚醚砜血液透析器(即人工肾)方面的开拓性研究成果已完全实现产业化,造福广大患者。为表彰乐以伦教授为我国生物材料及生物医学工程学科教育和产业化所做出的突出贡献,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于2010年(时年先生91岁)授予他中国医学生物工程学会首届终身贡献奖

   乐先生一生低调,从不宣扬自己,然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乐先生为生物医学工程学科所做的贡献早已镌刻在后辈学人的心中;他严谨治学、追求卓越、不断超越自我的精神必将激励后辈学人开拓进取。

第五章、九三学社摄影家-乐家三代乐近雄

乐近雄,1941年生,四川芦山县人,九三学社北京市委员会委员,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摄影家学会会员、中国华侨摄影学会会员,主任记者;其父是乐家老三、版画家乐以钧。

乐先生从事摄影艺术创作三十多年来共拍摄了中国西部藏族地区雪域圣地民俗风情, 神秘莫测藏传佛教,青藏高原旖旎风光等诸多方面的黑白、彩色照片三十多万张,其中被公认的高质量精品有一万余件。到2000年底,乐近雄先生已在一百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发表或出版摄影艺术作品六千五百七十六件,其中,有省、国家级及国际获奖摄影作品三十六件,国家级优秀摄影作品三十五件。1989年春季“广交会”期间在广州、事后又在深圳成功地举办了以中国西部绚丽多姿的民俗风情和雪域高原娇美诱人山川景色为主要内容的《啊!康巴》个人摄影艺术作品展览,影展引起强烈反响,中外观众络绎不绝。《大众摄影》、《中国摄影报》、《中国交通报》、《人民摄影报》、《民族新闻》、《新闻界》、《四川文艺报》、《四川工人日报》、《四川青年报》......等报刊、杂志已发表撰写乐近雄的报告文学、人物专访、消息等多件。

1991年四川省组建“珠峰魂摄影考察团”,乐近雄任团长,在赴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摄影考察中,圆满完成考察任务。其业绩已被编入《中国摄影家大辞典》、《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中国摄影家全集》、《中华人物辞海》、《世界文化名人辞海华人卷》、《世界艺术家人才纪录大全》、《世界名人录》、《世界优秀人才大典》及由江泽民总书记亲笔提写书名的《中华魂》英才大典中。其传略已被《中国摄影家》光盘收录。1998年受聘为“中国国际交流出版社”特约顾问编委,应邀任“美国海外艺术家协会”理事,“世界文化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摄影艺术代表作品有:《月色融融》、《你追我赶》、《看藏戏》、《随想曲》、《喇嘛乐队》、《身手不凡》、《日月同辉》、《小喇嘛》、《迎宾曲》、《央勒节里》、《顶风冒雪护路忙》、《神月贡嘎》等等。

乐近雄代表作-月色融融

第六章、科研斗士-乐家三代吴大可

吴大可,四川省肿瘤医院研究员,原九三学社四川省直工委副主委。吴大可1942年出生在医学世家,母亲-乐家六姐乐以纯1939年华西协合大学医科毕业世界上第一批社区医疗医生的,父亲是原四川医学院附属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前身)第一任院长、著名外科学家、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的创始人之一的吴和光教授。

1965年从大学核物理专业毕业, 经过基层锻炼多年, 吴大可进入中国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从事放射物理的研究工作。当时国家正在备战打仗,中国医学科学院的实验医学研究所, 血液研究所, 生物医学工程所和放射医学研究所都被‘藏’进了四川简阳的牌坊沟山沟里。在这个小小山沟里一栋栋普普通通的实验楼里,先后走出了七名我国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这里也是吴大可放射医学研究起步的摇篮。

如何测量准确电离辐射剂量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是放射医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在日常医学X线, CT等检查中,在肿瘤患者放射治疗中, 如何测量准确患者身上各个器官和组织的受照射线剂量大小, 来正确评价放射生物辐射效应关系具有重大作用。当时国家急需一种灵敏度高, 线性量程宽的新型固体剂量计材料。70年代,该类材料被美国垄断,热衷研究的吴大可及同事们试图研究出另一种新的材料。因为研究新的材料需要把材料烧到1200度,等数个小时冷却后再看实验的结果,为了一天能多烧一炉材料,吴大可每天天不亮就起来,从宿舍到实验室,他要翻过一座山,每天早上6点,吴大可实验室的灯就会亮起,就这样,坚持半年后,一个即将改变热释光剂量学历史的新型材料—LiF(Mg,Cu,P)在这座小山沟里诞生了。

1981年,热释光剂量学创始人 , 美国医学物理学会原主席J.R.Cameron在广州出席学术会议,吴大可带着他的新型材料参加会议。会议上,J.R.Cameron对自己垄断全球的LiF—TLD100材料侃侃而谈。会后,吴大可交流给了J.R.Cameron10克自己研发的LiF(Mg,Cu,P)材料, 告诉对方这是自巳发明的新材料,灵敏度高出了LiF—TLD100 30倍。J.R.Cameron回国后,重复完成了吴大可的实验结果, 主动来信联系到吴大可,称赞他的“LiF(Mg,Cu,P)剂量计材料的发现和应用,"是热释光剂量学的一个革命性飞跃。”

时至今日,这种LiF(Mg,Cu,P)剂量计依旧是环境监测, 放射医学和核医学辐射剂量测量中无法替代的一种固体剂量测量材料与技术,并广泛应用在国内外各类辐射防护和放射治疗剂量测量中,这也成为吴大可及同事们一生最为骄傲的一项研究。这项成果也获得了卫生部重大科技成果乙等奖。

1983年初,简阳中国医学科学院分院面临搬迁回北京和天津,吴大可受邀来到了四川省肿瘤医院工作,此后便以院为家开启了长达37年的临床肿瘤放射医疗研究。“那时的四川省肿瘤医院还在筹建中,这个放疗中心都是我们自己一笔一笔画图纸设计盖起来的,放疗科就像我们自己的孩子一样,这里就是我的家。”

在吴大可的图纸上,不仅建设起了放疗中心, 还完成了诸多科学研究成果。上世纪80年代,一台进口的钴60远距离治疗机需要上百万元人民币,基层医院放疗科买不起的现实困境,让吴大可等一批科研人员走上自主研发道路。他们自己画图纸,找工厂,短短两年多,就完成了我国首台旋转式GWGP系列8000居钴60远距离治疗机的研究和批量生产。由于这种钴60治疗机经济、实用、可靠,操作简单、安全等特点,非常适合在中国基层放疗中心推广和应用,当时还作为国礼赠送给非洲国家,也出口到了巴西、土耳其、印尼、巴基斯坦、苏丹等多个国家。

1994年,国际著名体模权威,美国安德森教授来四川省肿瘤医院进行学术交流,在一张历史照片中,这个高鼻子蓝眼睛的外国人始终昂着高头,翘着腿,透露出一种高傲的姿态。吴大可说,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这种情况很常见。那时,国家技术落后,医院条件也差,被人看不起是常有之事。但是, 他和四川大学林大全教授等人共同发明的中国非均匀辐照体模项目的系列研究与开发工作 , 也取得了超过安德森体模的丰硕成果。其中 , 中国非均匀辐照体模被国际原子能机构 (IAEA) 下属国际辐射测量单位委员会 (ICRU) 采用并向全球推荐 , 还在其笫 48 号专业技术报告 ( 放疗、诊断和防护中的体模和计算模型 ) 中 , 将该体模命名为“Chengdu Dosimetric Phantoms”( "成都剂量体模" )。目前该体模巳在国内外科研教学及医院广泛使用。

吴大可研究员指导机器人放疗系统测试

吴大可始终铭记父亲的教诲,父亲曾说“一个知识分子一辈子做成一件事就不起了,我们国家有几百万知识分子,那就会有几百万个成就。”这也成为了吴大可一生的座右铭,始终贯穿于他的研究事业中。

抗日战争年代,父亲用天然蚕丝代替澳大利亚垄断的羊肠缝合线,完成一次又一次救死扶伤手术,这是父亲的家国情怀。和平年代,吴大可用丰硕的科研成果,一次又一次在技术上让国人挺直腰杆,这是吴大可的家国情怀。

第三届“健康四川——大美医者” 吴大可

吴老早年就被评为卫生部全国先进工作者、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2016年11月被评为四川省医疗卫生终身成就奖,2020年8月被评为第三届“健康四川——大美医者”。

吴老共获得国家授权专利101项,其中授权发明专利26项。累计获各类国家及省部级奖励28项,其中国家发明三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省部级重大科技进步二等奖8项,四川省卫生科学技术一等奖2项及成都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以及中国科协全国科技工作者创新创业大赛金奖等。

如今78岁高龄的吴大可退而不休,在四川省肿瘤医院放疗中心,依然行走在科研道路上,用爱国的热情和纯粹的理想践行着九三人的家国情怀,最近研究的课题是机器人放射治疗系统和射线在非肿瘤疾病治疗中的应用研究。他说:“现在我们医院,特别是放疗中心的设备是国内一流,国际先进水平,凡来参观的欧美日发达国家专家均赞口不绝,佩服得不得了。这也是我十分愿意留在这个高水平的放疗平台上继续努力工作的原因之一,因为在放疗中心工作和科研,只要你有能力,和在欧美一流放疗中心工作的条件是一样的,没有什么区别,甚至更好, 干出出色的事业来。”

第七章、九三学社的“送子观音”-乐家三代谢蜀祥

国家一级专家、华西终身贡献奖获得者、主任医师、九三学社华西支社社员谢蜀祥教授, 1934年出于在医药世家,母亲是全国著名妇产科专家、乐家二姐乐以成教授,父亲谢锡瑹教授则是中国著名的骨科专家、解放后四川省人民医院的首任院长。

上世纪五十年代,医学界素有“金内科,银外科,又脏又臭妇产科”的说法。而谢老却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当时不被看好的妇产科。1957从四川医学院(华西医科大学)医学系毕业后,谢老一直留校从事妇产科医疗、教学、科研工作。八十年代在美国南卡罗来纳州医学院进修,并获妇产科生殖内分泌博士后证书后的谢老,完全有机会留在美国。坚守医者初心的她,还是选择了报效祖国,回国继续本专业工作。

面对纷至沓来的各种荣誉,谢教授始终保持着淡定和从容,“病人的健康才是对我大的回报,病人的认可才是对医生这个职业的佳肯定,我就是一名普通的医生。”

行医63年来,经谢老的手治好的各种妇科疑难杂症、不孕不育不计其数,许多看似不可能治疗的怪病,在她这里成为了可能。

很多患者与谢老也一直保持联系,每当翻看曾经的患者发给自己的照片,谢老都觉得非常幸福。

每次有患者找到谢老时,她都会详细地询问病史、家庭情况、生活习惯等,事无巨细了解病人的信息。她说,为医者,应当“详察形候,纤毫勿失”,她从不惜字如金,责任心拳拳可见。

“看谢老的专家号,不单单是看病,而且你能了解自己病情的发展情况,主要的是你能清晰地明白个人身体当前情况以及未来的治疗方案,心里很踏实。”一位患者感慨道。

“谢教授,这位是从西藏林芝专程过来找您看诊的.....”在谢老的专家诊室经常会听到,很多外市、外省甚至海外的患者不远千里、万里地来找谢老看诊。

45岁的何女士原发不孕近二十年,为了圆一个生育梦,走遍了无数的医院,拜访了无数的名医.......找到谢老时,她已经快要失去信心了。经综合检查,何女士的病情的确比较复杂,而且年龄已经超过四十岁了,想要实现自然生育的确很有难度。在经过谢老精确的诊断和治疗以及医院贴心照看后,今年疫情期间,何女士终于通过自然生育产下一个7斤重的大胖小子。

从希望到失望,再到重新建立信心满怀期待迎接宝宝的到来,这离不开谢老过硬的专业诊疗技术和贴心的鼓励。

 “我这个岁数了,还愿意上班,图什么呢?治一个就是帮一个家庭啊。”这就是谢老的医者初心。

中国几千年的传统观念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婚后没有子嗣成为盘旋在很多年轻夫妻头顶上的乌云,终日不得开颜。

直到他们找到了谢老,通过她的妙手治疗有了宝宝之后,这朵乌云才变成了彩云。一个个面临破碎的家庭破镜重圆,一个个孕育希望的生命坠地诞生。

由于基层老百姓对生殖内分泌疾病不甚了解,谢蜀祥教授还亲自书写关于生殖内分泌疾病的宣传资料,从生殖内分泌学科的发展、疾病简介、相关实验室检查到手术治疗,事无巨细,亲力亲为,获得大家的一致好评。

60多年来,谢老秉持严谨的治学理念毫不松懈。她说接受前沿的新技术新知识,才能跟得上时代的脚步!到现在谢老还经常翻阅医学资料,参加国内外的学术会议,学习国际新的诊疗技术。

谢蜀祥教授获得的荣誉

谢老常说“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盛开春满园。医学就是要重视合作学习和集体智慧的开发”,如今谢老已经带出了无数优秀的“弟子”。

疫情期间,“宅”在家里的谢老完成的《自身免疫与RSA》手稿

将毕生所学服务于更多的患者,一直是谢老的心愿。在完成繁重的临床医疗任务的同时,谢教授还编写了专业的医疗著作。她编写《不孕症问题简释》被列入中国农家书屋重点出版物推荐排名第二名。多年来谢蜀祥教授曾单独及参编发表论文及书籍共50多篇,获四川省科委及计生委优秀论文奖及科技二等奖数篇,以及成都市及四川省计划生育先进个人奖。退休返聘10年仍从事医疗及教学工作。     

六十三载行医路,巧手铸就大医情,所有的一切都化作谢老对医学的那份愈久弥深的热爱,映照着医者的初心。我们也祝福这位伟大而善良的“美医生奶奶”,身体健康,继续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

第八章、结束语

纵观整个芦山乐氏家族,乐和济、乐以壎、乐以成、谢锡瑹、易明志、乐以和、乐以琴、吴和光、乐以伦、孟体廉……一个个响亮的名字为其家族、为华西、乃至为中华民族谱就了不朽的乐章!其中,乐家九三人更是家族的精华和骄傲,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缅怀自巳的亲,在新时期,又形成一个弘扬爱国、民主、科学等优良传统的伟大家族,一个个鲜活乐家子弟成长经历向后人及为九三学社谱写了一首首感人的曲章。

不难看出,芦山乐氏家族的家风和传统与九三学社的爱国、民主、科学理念高度地殊途同归、异曲同工,二者是相同内容的不同表现形式。乐家人崇尚爱国,抛头颅洒热血于抗日救国战场;乐家人尊重科学,他们发明的大量最新科技成果服务于国家和人民,为祖国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乐家人发扬民主,家庭内部和谐、友爱、团结、互助、进步,培养出众多国家有用人才,为国家发展科学技术、高等教育和医药卫生等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所以说,芦山乐氏家族与四川九三是水乳交融、互相提携、共同前进、不分彼此的政民关系,乐家的丰功伟绩已经深深地镌刻在四川九三的历史中,是四川九三历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更是四川九三的一部生动、鲜活、真实的史诗般教材。

芦山乐氏家族唯一仅存故居

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即将庆祝建党100周年的重要契机,迫切需要将整理、编辑、完善芦山乐氏家族史料作为推进“社史工程”的一部分,迫切需要将芦山乐氏家族唯一仅存故居打造成四川九三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作“不忘合作初心 继续携手前进”主题教育活动的重要内容,加以宣传、推广、学习和传承,从而推动四川九三的参政党理论研究和“讲好九三故事”工作迈上新台阶!

 

编辑:马林中,九三学社四川省直工委十支社主委

备注:本文在编辑过程中,得到了九三学社泸州市委员会吴源秘书长、九三学社四川大学委员会张彬主委、九三学社四川大学委员会华西支社商慧芳主委和乐家九三人的大力支持!!!

20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