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社员风采 > 社员风采

【成都九三先贤】曾子耀:整形外科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发布时间:2023-08-24 09:16 浏览次数:7400 作者:覃建军

曾子耀(1913.1.4-2011.6.23),又名曾克荣,1913年1月4日出生在四川阆中。九三学社社员,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普外科专家、我国整形外科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1940年毕业于华西协合大学,获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医学博士学位。从事外科工作50余年,曾任华西医科大学外科主任、教授,四川省高等学校职称评审委员兼体卫组组长,华西医科大学咨询委员会委员等职。


承袭家学从医,立志发展医学

曾子耀与医学的缘分要从他的父亲说起。曾子耀的父亲曾季芝(又名曾石腴)从教会办的阆中仁济医院【1】护校毕业后留在该院当了一名护士。时值英国、美国和加拿大各教会于1910年在成都南关外即现在的华西坝成立大学部,这是继先期成立的华西中学之后又一次递进。美国传教士J.毕启为校长,仿照英国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和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体制,初设文、理、教育三科,开哲学、英文、中文、历史、经济学、物理、化学、生物、解剖学、教育学等课程。1913年设医科,1914年设牙科,1927至1928年医牙连科合并为8年制医牙学院。

1911年曾季芝被教会保送到华西协合大学读理科,1914年转入医科学习,经过8年学习,1922年曾季芝由华西协合大学医科毕业,是华西医科第三届毕业的5位学生之一【2】。毕业后回到阆中仁济医院当内科医生,后做了医院院长。曾季芝膝下七个子女,多人均秉承父志,从医济世,曾子耀是其中之一。

1922年曾季芝毕业时医学士成绩记录表(四川大学档案馆藏)


曾子耀的母亲是阆中华英女子小学教员。当年曾子耀的外祖父将女儿送进洋学堂读书,应该是非常开明的家长。当时的教会为了提倡女孩不缠足,鼓励不缠足的女孩可以免费进入教会办的学校读书,正好因为家里没钱让她读书,因此曾子耀的母亲得以进入了阆中华英女子小学,由于她聪慧好学,成绩品行兼优,毕业后留校任教。曾季芝在华西读书时,家里的生活重担全压在曾子耀的母亲身上,她白天在小学里教书,晚上还要绣花卖给女传教士,多方赚钱来抚养三个孩子。曾子耀儿时很多时候是在母亲任教的女校里与大姐姐们学唱歌和做游戏中长大。

曾子耀1980年的简历(九三学社成都市委档案室珍藏)


曾子耀于1920年至1926年在华英小学读书,1926年至1929年在阆中县立初中读书。1929年,16岁的曾子耀考入华西协合中学读高中,除了努力学习外,还利用课余时间到华西协合大学举办的工人夜校和南台小学义务教学。

1932年,曾子耀中学毕业后直接升入华西协合大学医牙学院牙科专业学习,4年后转入医科学习。在大学期间,他参加了基督徒学生运动促进社,多次成为该社主办夏令营筹备人之一,在筹备活动中组织能力得到了锻炼。

抗战期间,曾子耀参加了青年会组织的战地救护班讲课和抗日救国宣传工作。1936年暑期,曾子耀得到了中华基督教会【3】的资助到河北定县参观平民教育家晏阳初【4】主办的“平民教育和乡村建设实验”,在定县曾子耀深入到十多个乡村实地调查,参观平民教会的扫盲工作,参与陈志潜【5】所建立的乡村卫生网、农民卫生知识的科普等乡村卫生教育实践活动,参观男女农民上夜校的卫生课等实践和实习,这些经历给曾子耀留下很深的印象,也对他后来的人生定位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回校后曾子耀向教育系的全体师生作了专题报告会。

照片由曾子耀提供,戚亚男拍摄


1940年,曾子耀通过八年的苦学由华西协合大学医科毕业,获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医学博士学位。根据曾子耀亲侄曾希颖在《从阆中走出的华西名医曾子耀》一文中陈述,当时曾子耀毕业后面临着人生事业的发展有三条抉择:第一,听从卫生处的安排,到县上当医生、卫生院院长;第二,学医的父亲想让儿子回老家,父子合办一家私人医院;第三,留校当住院医师和助教。如果选择第一、二条路收入都很高,但要想在学业有所提高却很难。而唯有留校还有不断学习和提高的可能,但收入却比前者大大减少。一心想在学业上有所作为的曾子耀,选择了申请留校任外科住院医生的职务。就这样曾子耀受聘于抗战时期的华西、齐鲁及中央三大学联合四圣祠仁济医院外科,任助教、助理住院医师。

曾子耀的教职员简历表截图(四川大学档案馆藏)


查阅曾子耀在建国初期华西协合大学教职员简历表,针对“本人对今后工作意见”一栏,他是这样填写的:“1.愿在教学立场为造就医药人才而努力。2.愿在研究立场希望在学术方面有所贡献。”他是这么立下自己的人生愿景,也是用一辈子兢兢业业的工作去实实在在地实践了这一愿望,不断发展医学、培养众多医学人才。


编书科普众生,领衔发展外科

1940年8月,曾子耀自己申请,通过在华西协合大学的外科教授胡祖贻(加拿大人)的举荐,留校先任专职校医,后在三大学联合医院【6】任外科医生、住院医师、主治医生和医学老师,直至1946年。在任住院医师时,联合医院对住院医师要求极高,管理严苛,曾子耀一心好学,勤奋刻苦,结合临床阅读了大量的医学书籍,并对某些临床经验教训的病案和感兴趣的疾病,用笔记的方式做了大量的记录,医学和教学水平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在此基础上撰写了不少专业和科普文章,发表在《华西医讯》和《希望月刊》上。

成都四圣祠,原四川红十字福音医院,后为成都仁济医院

1938年组建成立“三大学联合医院”所在地(图片来自“永远的华西”)


值得一提的是在《华西医院百年大事记》中记载,1942年12月15日,由杨嘉良【7】主刀,杨振华【8】担任助手,曾子耀司麻醉,为病人熊文理(时为华西大学华英学舍一个 17岁的男性勤杂工)施行急诊剖腹探察手术,从胆总管中钳出一条活的蛔虫。这一外科手术创举,是国际胆道外科史上首例经急诊手术证实的胆道蛔虫病,形成了此病的常规手术治疗,使胆道手术迅速地发展起来,他们所开创的新技术和新治疗已载入华西医学发展史册。这是国际上较早报道发现胆道蛔虫的病例,相关论文发表于1946年Annals of Surgery【9】《外科学年鉴》上。

华西医学博物馆对急诊胆管中取出活蛔虫的介绍

左起:曾子耀、杨振华、杨嘉良

(覃建军拍摄于2023年7月10日)


1945年,曾子耀主编出版了《健康之路》(1945、1946年两版),这是四川第一本公开发行的科普养生书,现存唯一一本收藏于华西医学中心博物馆。当年,国弱民穷,卫生医疗条件落后,国民普遍缺乏医学常识,曾子耀受中华基督教会的提议编写了这本科普读物,文字通俗易懂,配以绘图讲解,有益于引导读者获得卫生健康的正确认识、对待疾病的观念,有利于民众接受合理的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方法,这本科普读物一面市就受到欢迎。曾子耀在书中还提倡健康的饮食习惯,他将食物分为“供给热力、能力的食物”“构造身体的食物”“保护性食物”三大类和数十个小类,并用简单易行的方式做健康、防病治病的科普,比如:“两大勺豆粉、一大勺全麦面、一小勺糖、一个鸡蛋、三大勺菜汤和盐混合煮沸即得。”“治病莫如防病,财富不及健康”等。这册繁体字的书中,还运用了一些简单的绘图讲解了饮水水源安全环境的标准,书的封底也被曾子耀用来做了“公益广告”,提醒市民不要使用战争时期所发明的并在当年被广泛使用的剧毒杀虫剂“DDT”。

抗战胜利后,冯玉祥【10】将军认为抗战后的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有所提高,国家正值团结建设的时候。在这种环境下不仅要重视重工业的建设,更要注重国民健康的建设,国民健康水平也体现着国力的增强,因此提倡与推广健康医学是极其必要的。当1946年《健康之路》再版时,冯将军为该书亲自题写书名,还为该书作诗、为序。

照片由戚亚男拍摄


1946年8月至1947年7月,曾子耀受吴和光【11】的推荐和邀请任原四川省立医院外科副主任。1947年8月,曾子耀再次回到华西,在外科任甲级医师、主治医师。

1948年,曾子耀经外科学家董秉奇【12】教授的推荐,获得去美国圣路易斯医科大学进修两年的奖学金,因临行前突发咯血将出国的机会让给了校友。曾子耀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康复病愈并继续在外科工作。但幸运的是宋儒耀【13】教授回国了,他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六年之后回到华西牙医学院,讲授颌面外科学,当时中国整形外科刚刚起步,宋儒耀于1948年组建中国最早的口腔颌面外科病房,曾子耀成为核心人员。1948年9月,美国著名整形外科专家韦波斯特(Webster)医师在上海举办一个为期两个月的整形外科学习班,全国只有13个名额,由于华西当时没有专门的外科医生从事整形外科学。华西医学院院长启真道(L.G.Kilborn)【14】决定让已经是副教授的曾子耀前去上海学习。从此,以宋儒耀、曾子耀等为代表的外科专家成长为我国整形外科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1956年,曾子耀被学校任命为附属医院临床外科教研室主任,直到1966年。1956年9月他带领部分医护人员被派往当时的教学医院,即今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与该院外科合作共同办医、办教,以扩大教学培养基地,适应建国初期迅速扩大医学生招生教学培养的急需,以满足社会人才的紧迫需求,同时兼任第三人民医院外科主任。


医路修行及基层,柳叶刀神惠众生

1957年,曾子耀率先在成都开展了首例肝叶切除术,成功地为一名肝癌患者施行了肝叶切除术。经过三年多的随访,术后患者的生活和劳动情况一直良好。

1960年,曾子耀成功开展尼龙人造血管移植手术,解决了许多动脉瘤、动脉狭窄、动脉栓塞等患者的病痛。

1963年,曾子耀从事肝脏外科解剖研究及肝内胆道出血机制的研究成果在全国学术会议宣读。

从1966年起,对于曾子耀来说,是人生跌宕的特殊时期。文革期间,他被打成“反动资产阶级学术权威”,受批判,靠边站,关“牛棚”,被一度剥夺行医和执教的资格。根据他的侄儿的回忆说,有一天,他因事去医院外科住院部找他,刚好看到年近六旬的他穿着护工服,推着一个硕大的钢制氧气瓶从病房里走出来。见此情景,他内心不禁一阵酸楚,而曾子耀却平淡地劝导他侄儿“莫来头,当护工和当医生都一样,都是为病员服务的!”

左:1940年代的曾子耀

右:在基层做手术(曾子耀提供,由戚亚男拍摄)


在“靠边站”“改造”的那些年,曾子耀只要有机会他都竭尽所能地认真履行自己所树立的医学工作愿景。他多次下到农村参加“三同”活动,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多次参加巡回医疗、防病治病等基层医务工作,他曾先后到过偏远的荥经、绵阳、德阳、彭县、灌县,下到地方部队医院以及成都市内多家医院参加急、重、疑难外科病人的诊治和手术工作。

最让人难于忘怀的是曾子耀为一位下腹及会阴部三度烧伤后并发阴茎海棉体瘢痕组织牵拉移位到脐下方,造成异向排尿而当地无人能治的男孩子施行了整形手术,经他多次手术后完全恢复了正常阴茎的形态及功能。25年后,这位当年的病孩已结婚生子,满足了其父“儿孙满堂”的夙愿。当曾子耀收到他寄来的他一家祖孙三代的彩色照片时,倍感欣慰。

曾子耀利用下基层的机会,带领军医队的学员到乡村公社搞开门办学,负责军医三队在三台、眉山和丹陵县医院的临床外科的教学与实习。在三台、德阳等县为当地培训“赤脚医生”。他每到一处都受到当地广大农民及基层医务人员的热诚欢迎和衷心爱戴。

曾子耀在填写简历的时候,把1966年至1978年底的经历做了如实的记载,“职务”一栏写着“清洁工、护工、住院医生、主治医生”,在那个特殊年代,他把这些都当做从医道路上的修行,只要是对基层民众有利的事情,他都坦然从事。1979年,他得到了“平反”,继续担任四川医学院外科教研组的实验外科主任和外科第一副主任。

中年曾子耀(九三学社成都市委档案室提供)


1980年11月,曾子耀正式加入九三学社,入社介绍人是他的大学同班同学、多年的同事和挚友、著名的解剖学专家王永贵【16】教授,以及他的同学华西口腔学创始人之一的罗宗赉【16】教授。他在申请书中是这样陈述自己的思想的:“……‘四人帮’打倒后,总算劫后余生就是胜利,亲身体会到全国形势一年比一年好,党的政策也逐步落实,自己下定决心,忘记过去,努力向前!为了继续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更好地增强工作动力,特申请加入九三学社,虚心接受组织教育和先进同志们的帮助,以便在有生之年,为祖国的‘四个现代化’做出应有的贡献。”

曾子耀自从选择了留校执教从医的人生道路,在华西一干就是50余年,从助教到教授,从住院医生到外科主任。他先后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参加编写有关外科学总论、各论,临床实习指导书、动物手术学及实习指导书等多种教材,审阅医学专业书籍5本。作为四川省高等学校职称评审委员,他审批研究生毕业论文及晋升教授论文60余篇。从医50多年的岁月,经他手做过的大小手术已无计其数,他同事们、病友们誉为“柳叶刀神”。

1990年年底,77岁的曾子耀退休了。但是他却退而不休,用了9年的时间,把他50年来亲自参与诊断和治疗的几百例疑难外科疾病与少见病的临床病案,分门别类加以整理,并对每一个病案作出分析和小结,文稿解集后定名为《临床病案迹鉴》,他自费把它作为内部资料印刷成册,送给医科同仁,使他们从中可以获得不少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受益匪浅。曾子耀就是这样把他的一生都奉献给了他钟爱的、奋斗了一生的外科医学。

晚年的曾子耀(戚亚男拍摄)


2011年6月23日12点30分,曾子耀在华西医院逝世,享年99岁。在医院为他举办的遗体告别会上,当时正在医院上班的医生护士,都悉数到场送他最后一程,为他们的这位德高望重的老师长、老前辈致敬告别,可谓备极哀荣!

在曾子耀的灵堂里,不断有人来告别,大家聊着他的从前。

曾先生的一名侄儿感叹道:“他是一个低调的老人。”他说老人很少谈论自己和自己的过去。他回忆道,有一次他在洪水中受了灾,他也瞒着没跟家里说,直到回家后发现他的裤子上有很多泥巴,才知道他的历险经历。

曾子耀的女儿曾试探着追问父亲的爱情,因为她母亲邱德荣,退休前是四川医学院的儿科主任,在病逝前两年一直躺在病床上,一切由曾子耀一人服侍。曾子耀有些不好意思地对女儿说,那时候学校人少,他站在女生楼下守候很久才追到她的母亲。曾子耀的女儿对父母的深情感慨万千。

曾子耀丧妻后另娶,继女张光英对继父赞赏有加,“他是一个好心人,一个好父亲。”她说只要他在家,总会有络绎不绝的患者上门来求方子,他总是分文不取。有一名患者家庭困难,他还到处帮着托朋友,希望多帮帮这名患者。

晚年,曾子耀以骑车、散步为锻炼身体的方式。空闲下来,则坐在家里,整理他的那些从业经验,写到很晚。

2008年地震时,曾先生开了个“方子”,要子女去街上一一买来。分别是水、食物和一些药物。他要求他们当天送到绵竹去,他对大众的爱不仅仅是体现在医学上,也落实在家国情怀中。

曾子耀去世十多年了,他的学生和同事依然在纪念他,赞扬他。他的学生和同事何生【17】,著名的“柳叶刀诗人”以《静穆的刀神——忆曾子耀老师》速写了他的一生。他用诺尔曼·白求恩的名言“外科医生的解剖刀就是剑”为副题,形象地勾勒了这位外科专家的跌宕人生和“刀光剑影”,全诗如下:


历史不会忘记

他驰骋在剑海科山的身影

他,是华西外科的

一代宗师

一位静穆的刀神


他,寿逼期颐,业超五旬

跌宕起伏的人生啊

几多沧桑,几多风雨

几多长亭复短亭


他手中那一柄金光闪闪的柳叶刀

取材于阆苑仙境

经华西的熔炉冶炼而成

仁爱基因赋予了刀的生命

人性光芒凝集锋刃


曾经在抗日烽火中挥洒热血

也曾在定县为平民医疗奉献青春

他,踔厉奋发,坚守在华西医门

笃行不怠,开拓普外与整形

他是西南首例规则性肝切除术的先驱

也曾以精湛的整形手术

让一位因烧伤致阴茎挛缩的少年重获新生

1942年,杨嘉良、杨振华两教授

手术摘除了世界上第一例胆道蛔虫

他,是施行麻醉的医生(当时尚没有专职麻醉师)


他,曾为国民健康事业沥血呕心

冯玉祥将军

亲笔为他创办的《健康之路》题写书名


他曾数度下乡,枕波倾悃

培训基层医务人员和“赤脚医生”

他笔走龙蛇,为剑坛留下无数经典雄文

直至暮年,依旧笔耕不辍

一部煌煌的《医案迹鉴》

笔底汹涌着,多少

宝贵经验与沉痛教训

一字一句,无不浸透着外科前辈的拳拳之心


钟塔一般肃穆

月湖一样宁静

华西坝春风十里

有多少生命的奇迹在这里创造

有多少医学的丰碑在这里铸立


他,迈着岩石般坚硬的脚步

在漫漫医路艰难修行

他,高擎肝胆的火炬

驱赶虚荣浮躁的俗氛

他,举正义之剑,无情地

挥向邪气歪风

当场怒斥学术造假的恶行

他,一生勤俭,牢记根本

无愧寒门学子的人品


面对史无前例的狂飚

他默默地坚持、忍耐

待到雨过天晴

又以饱满的热情拥抱科学的春天


大浪淘沙,历史终将辩明

古往今来的,一切

正与邪、是与非、毁与誉、伪与真

华西的一代刀神

光华与日月同辉、与天地共存

2023·4·11(修改稿)

晚年的曾子耀


【1】阆中仁济医院。1895年,“英国基督教上海内地会”派英国剑桥大学高才生盖世利到阆中主持教务,指示建立规模较大、设施配套较齐的“基督福音教会”。1897年,上海内地会派潘维廉(译音)携眷来阆办医院,定名“仁济医院”。现名为“阆中市人民医院”。

【2】1922年华西医学本科毕业生5人为:颜问荣、曾季芝、赵书元、黄岛晴、张孝思,为第三届医学本科毕业生,前两届仅毕业了7人。

【3】中华基督教会,是中国基督徒受“五四运动”革命思想影响,认为中国基督教会应由中国信徒自办,于1920年发起,得多个宗派教会加入组成的联合教会。

【4】晏阳初(1890.10-1990.1.17),祖籍四川巴中,致力于平民教育70余年,被誉为“世界平民教育运动之父”,与陶行知先生并称“南陶北晏”。1943年和爱因斯坦等人一起被评选为“现代世界最具革命性贡献的十大伟人”。1955年被《展望》杂志评为“当代世界一百位最主要人物”,1990年病逝于美国。

【5】陈志潜(1903.9-2000.9.27),四川华阳人,祖籍江苏武进,公共卫生学家,九三学社社员。他提倡公医制度,积极开展健康教育,先后参与陶知行和晏阳初分别在南京郊区和河北省定县平民教育促进会的农村卫生实验区建设。在定县创立了他构想多年的农村三级保健网,开展保健服务和健康教育。抗日战争期间,他除组织领导战伤救护外,在四川省建立市县公共卫生机构80余处,并创办了重庆大学医学院。他为我国的卫生事业,尤其是农村社区保健和公共卫生教育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6】三大学联合医院:抗战期间华西坝五大学联合办学,成绩最为卓著是其中有医学院的华西协合大学、中央大学(今南京大学)、齐鲁大学联合办医学教育、办联合医院,史称“三大学联合办医”。1938年7月1日,在华西协合大学上述教学医院基础上组建“华大、中大、齐大三大学联合医院”。

【7】杨嘉良(1907-1977),四川资阳人,泌尿外科专家。国家二级教授,1957年1月加入九三学社。

【8】杨振华(1911-2007.4.19),1956年8月加入九三学社。重庆人,博士,教授,我国著名胸外科学专家,胸外科学奠基人之一。

【9】Annals of Surgery:中文《外科学年鉴》,是美国外科协会(American Surgical Association)、欧洲外科协会(European Surgical Association)、纽约外科学会和费城外科学会的官方杂志,创刊于1885年,是全球被引频次最高的外科学杂志。

【10】冯玉祥(1882.11-1948.9.1),字焕章,安徽巢县人,人称“布衣将军”,是民国时期西北军的统帅和最高军政首脑。辛亥革命时,带领所部参与滦州起义。北伐时期率部参加北伐,1924年十月,发动北京政变推翻直系曹锟政府。抗日战争时期,以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的身份呼吁团结抗战。1947年起,积极支持国内人民的爱国民主运动,坚持反内战,参与发起组织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简称民革),1948年1月民革正式成立时,宋庆龄被推选为名誉主席,李济深为主席,冯玉祥、何香凝等为中央常务委员,主张推翻国民党的独裁统治,实现中国的独立、民主与和平。1948年1月,发起组织民革驻美总分会筹备会,7月应中共中央邀请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工作,9月1日,在黑海遇难。

【11】吴和光(1910.4-1994.9) ,四川巴县人,临床外科学家,1953年被定为一级教授,中共党员。华西医科大学神经外科、肝胆胰外科、器官移植创始人,中国生物医学的创建人之一,2021年被评选为“四川省百年百杰科学家”。历任四川医学院附属医院院长,四川医学院教授、副院长。

【12】董秉奇(1900-1955),湖北天门人。1924年毕业于湘雅医学专门学校,1932年进入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学习,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在腹部外科、脑外科和泌尿外科颇有建树,是我国整形外科和胸外科的先驱之一。

【13】宋儒耀(1914.11.16-2003.2.19日):辽宁海城人,1939年毕业于华西协合大学牙医学院,获博士学位,1943年留学美国,1948年获宾夕法尼亚大学博士学位。1948年回到华西,组建中国最早的口腔颌面外科病房,1949年任华西口腔病院院长,1950年任《中华口腔医学杂志》的主编(前身为1946年华西口腔创办、林则任主编的《华大牙医学杂志》),1957年创建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是中国口腔颌面外科和整形外科的开创人。1951年4月,西南抗美援朝志愿整形外科手术队正式组建战场医疗服务队,由宋儒耀教授带队。宋儒耀一生为中国整形外科事业的创建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14】启真道(L.G.Kilborn)(1895.4.7-1967.6.23),出生在四川乐山白塔街,能讲一口流利的四川方言,多伦多大学主攻生理学、生化学,获得医学和哲学博士学位,在华西协合大学任教,是一位坚持以汉语教学、卓有成就的教育家和医学专家。历任华西协合大学教授、医学院院长、医牙学院总院长。1952年离开四川,受聘担任香港大学医学院院长。1960年退休,受聘任崇基学院副院长,不久成为组建委员会的主席,并引导制定了三个独立学院(新亚书院、联合书院和崇基学院)的学术标准。1963年这三个学院组建成了香港中文大学的基础学院。1967年在多伦多逝世,享年72岁。

【15】王永贵(1913.4-2004.2.4),河北保定人,博士,教授,九三学社社员、中共党员,九三学社四川省委会、九三学社成都市委会、九三学社四川大学华西支社的早期领导者。我国著名的解剖学家,一辈子从事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奠定了中国断层解剖学发展的基础。

【16】罗宗赉(1916.1.12--2011.3)湖南浏阳人。1956年11月加入九三学社,系著名的口腔医学教育家,口腔解剖生理学和颞下颌关节病学创始人之一。

【17】何生,1941年11月10日出生,重庆市人,1965年毕业于华西医科大学,留校工作至今。从医执教39年,在普外科领域具有丰富的医疗、教学、科研经验。四川大学214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才,第九届四川省人大代表。九三学社四川大学华西支社原主委,九三学社四川省委委员。

参考资料:

1.从阆中走出的华西名医曾子耀,作者:曾希颖,阆中民俗荟,2021.2

2.四川大学档案馆藏:《华西协合大学教职员简历表》曾子耀,1950年

3.曾子耀《九三学社申请入社登记表》,1980年9月20日,九三学社成都市委员会档案

4.老华西往事追忆:华西外科老前辈——曾子耀教授,2007年2月5日,作者:戚亚男(四川大学电教中心老师)

5.西医入川 百年华西,作者:雷文景(四川大学档案馆(校史办公室)教师),《天府广记》杂志, 2020年第3期

6.华西协合大学医院老护士的足迹 ,2019-04-09,作者:邓长春

7.人生三岔口老教授钟情华西坝,2011年06月25日,成都商报,记者:辜波

本稿为九三学社成都市委课题《社史研究:九三学社四川大学先贤》

(九三蓉发【2022】30号,课题负责人:覃建军)

本稿由“四川大学历史·文化·精神传承弘扬计划”资助

2021年档案和校史研究专项重点项目资助

(课题编号:daxs2021-04,课题负责人:覃建军)